“典范工程”是壹基金資助公益組織的主要方式,于2008年起推出,寓意為“攜社會之力,千萬資金扶持公益典范”,每年評選出10家以內優秀公益典范組織,并頒發100萬元資助金。
壹基金工作人員在回復本報記者有關運行情況的問題時表示,11月初剛剛舉辦完第三屆壹基金典范工程頒獎,17家公益機構入選并將在未來得到來自壹基金的資金資助、組織能力建設、機構推廣等各方面的扶持和幫助。
民間慈善組織期待擺脫身份瓶頸
壹基金相關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壹基金所面臨的困境和挑戰是在提速階段遭遇的身份瓶頸,正如李連杰所說,“并不是遇到了紅燈和綠燈,而是遇到了黃燈”。
壹基金一直希望轉型為公募基金會,這樣便于公眾理解,也有利于更有效率地實現壹基金傳播創新的、人人參與的公益文化,搭建公信透明的、可持續發展的公益平臺,并盡可能地為各種自然災難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從而實現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專業化和規范化這一使命,順應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趨勢和社會民眾對壹基金不斷提高的需求。
本報記者日前采訪的一些研究我國慈善制度的學者、業內人士均表示,壹基金遇到的問題具有普遍性。王汝鵬指出,目前政策環境下,我國對于民間組織的規制比較嚴格,個人想做慈善很容易,但想成立慈善組織就不是很容易,雖然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的資金門檻是400萬元就可以,但還是要經過很多審批程序,登記注冊制度比較嚴格。
賈西津認為,我國慈善事業競爭機制沒有放開,擔心民間參與公募基金會運行可能搶占社會資源,就好像擔心開放市場競爭,民營企業會搶占國企的資源。社會已經普遍接受自由競爭有利于經濟市場而不是危害市場的原則,但在慈善資源市場上還不能接受這個理念,政府仍然要以行政方式保護大型公募基金會的壟斷地位。對民間申請公募基金會限制過多,是一種制度上的扭曲,缺乏競爭也會造成法律上的監管無力。
雖然大環境上制約很多,但是從小環境來說,王汝鵬根據多年工作經歷也指出,在中國,名人做慈善的空間還是很大的,如果想做一個可以公募的專項基金,只要你理念好、有啟動資金、有明確公益方向,愿意和有公募資質的公益機構合作,公益機構都是很歡迎的,公益機構也可以借助名人的社會影響和感召力,募集更多資金,擴大機構影響力。
賈西津建議,一方面要糾正管理的理念,放開公募基金會的設立資格,取消身份限制,開放募款資格,形成募款市場的競爭。同時加強行為規制,對慈善組織加強法律監管,建立依法監管的框架。
據民政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年底,我國共有基金會1800余家,其中公募基金會為991家,而非公募基金會因國家的鼓勵政策,從2004年第一家至今,已發展到800多家。
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基金會管理處處長劉忠祥指出,這幾年,公募基金會增長率遠遠低于非公募基金會增長,因為國家從政策上鼓勵非公募基金會,而對公募基金會不抱鼓勵態度。“991家,這個數量已經夠多的了?!?/p>
劉忠祥指出,公募是向社會募捐,公募基金會數量太多的話,可能會造成公眾對慈善捐助的反感。
但劉忠祥也強調,并不是限制公募基金會發展,因目前有影響力的公募基金會不占多數,因此,首先應讓現有公募基金會發展好。如果有做得好的民間慈善組織想做公募基金會,還是可以通過的,并不是一棒子打死。
受訪的一些學者向本報記者表示,民政部完全可以作為壹基金成立公募基金會的主管單位,“但是這在中國沒有先例,關鍵看民政部能否打破常規,近年來成立的中國社會救助基金會、中華少年兒童慈善救助基金會都是民政部作為主管單位批準成立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
王汝鵬也表示,中國紅十字會一直支持壹基金計劃能夠成功注冊成立公募基金會,“也希望以后社會發展到成立基金會的門檻越來越低。”
來源: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編輯:段若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