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莊園。寧波 攝
馬氏莊園位于安陽西22.5公里的蔣村鄉西蔣村,為清末頭品頂戴廣西、廣東巡撫馬丕瑤的故居。其地北倚壽安山,南臨珠泉河,西近巍巍太行,東連華北平原,輝映于行山洹水間,尤具勝觀。
莊園建于清光緒至民國初年,前后營建近50年之久。主要建筑現存基本完整。建筑群主要由北、中、南三區組成,共分六路。其中北區一路,建有兩個四合院;中區四路,其中西三路為住宅區,每路前后又均建四個四合院,每條中軸線上各開九道門,俗稱“九門相照”。東一路為馬氏家廟,前后兩個四合院;南區一路,其中軸線上亦為九門相照格局,前后亦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在中心建筑的東、西、南三側則各建一排配房環衛。三區的建筑形式主要有廳、堂、樓、廊、房、門等,共計401間。現有建筑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000多平方米。周圍附屬建筑還有馬氏義莊、文昌閣、馬廄、倉庫、柴草庫、馬氏祠堂以及北、中、南三座花園等。整個莊園設計合理,布局嚴謹,主次分明,左右對稱,前低后高,錯落有致,氣勢宏偉壯觀,被譽為“中原第一大宅”。
北區位于中街路北,座北朝南,前后兩個四合院,后院之東西又各建一跨院,謂之“亞元扁宅”。多為硬山頂式的樓房,原為馬丕瑤祖上舊宅。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了次子馬吉樟。民國初年,馬吉樟任袁世凱總統府內史期間進行了翻修和改建。
中區在三區中規模最大,約占整個莊園的三分之二。它坐落在南街之北,亦座北朝南,各類建筑計206間,由家廟一路和住宅三路組成,其中家廟居東,住宅區居西,四路建筑各自成體系,左右又互相呼應。
家廟正門下層辟三道拱券門,上為讀書樓五間。頭進四合院東西廂房各五間,曰“東塾”、“西塾”。正房過廳五間,懸山頂式,前后帶廊,高臺基,名曰“燕翼堂”;后院廂房各三間,東為“遺衣物所”,西為“藏祭器所”。正殿五間,高大宏偉,名曰“聿修堂”,即享堂。前建月臺。它的規格和布局是嚴格按照清光緒年間制定的《清會典》規定而建造的。建于光緒六年(1880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
住宅三路的建筑形式及格局大同小異。均南開正門,由四個四合院組成,前庭后堂,左右對稱,由南向北,逐級抬高。中路大門高大宏偉,而東、西正門則均為洞券門,西路大門內又建有屏門。只有中路建有二門,內置屏門。后院又有不同:西路主房為平房五間,而中路、東路主房則各為樓房五間,東路東廂又為三間樓房。在建筑規格上,中路為高,東路次之,西路又次之。在建筑時間上,西路于光緒九年(1883年)始建,中路于光緒十三年(1887年)始建,東路則于光緒十五年(1889年)始建。馬氏兄弟分家,東路歸長子馬吉森所有,西路歸四子馬吉樞所有。
南區與中區隔街相望,原設計為三路,其中東路建成于民國十三年(1924年),而中、西二路僅將大門及臨街房建成,后因時局變化,尚未建成。
南區東路座南向北,亦為九門相照,前后四個四合院。其中頭進院和三進院較小,分別建二門、三門,門兩側各為兩間廊房,東西廂房各為三間;二進院和四進院較大,其正房均為七間,東西廂房各為五間。
南區的建筑規模和規格,都明顯高于中、北二區,這不僅表現在建筑體量的增大,大門的增多,而且表現在精美的石、磚和木雕建筑物件的大量使用。究其原因,南區為民國時期所建,已不再受封建社會的種種規定和限制。馬氏四兄弟分家時,分給老三馬吉梅。
莊園建筑全為磚木結構,灰瓦蓋頂。屋頂多為硬山頂式,另有懸山及平頂等。其建筑特點既有北京傳統四合院特色,又有中原地方民間建筑特色,又兼有山西雕刻藝術特色。另一顯著特點是,無論正房,配房大多有前廊,有的則前后帶廊,形成廊廊環繞,院院相通,尤其是雨雪天便于行走。
來源:中國日報網 編輯: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