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于“發展實體經濟”的提法引人關注,即必須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而“十二五”開局之年的2011年,國家相關產業規劃密集出臺,透露了中央決策層發展實體經濟的一貫思路。對于實體經濟的含義和提出的背景及其與相關產業的關系等方面的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近日專訪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
發展實體經濟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發展實體經濟”的提法比較少見,我們應該如何準確理解實體經濟?
馮飛:“實體經濟”的提法確實比較少見。其實,實體經濟是相對于虛擬經濟而言的,主要是指產業部門,就是能夠創造物質產品的部門,其中既包括制造業、農業、服務業,也包括一些新的業態,如流通業當中的無形市場等。一般來講,實體經濟更多地聚焦在制造業上。
在這里,我們必須認識到,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都很重要,二者的關系非常密切,要結合起來發展。實體經濟是基礎,如果脫離了實體經濟來發展虛擬經濟,對于一個經濟體來講就非常危險。
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原因之一就是美國的虛擬經濟脫離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提出發展“實體經濟”的背景是什么,和目前我們的宏觀經濟形勢有何關聯?我們如何牢牢把握實體經濟這個基礎?
馮飛:這是國際國內環境綜合考慮的結果。從外部來看,首先,我們要吸取2008年金融危機的教訓,夯實實體經濟基礎;其次,我們發現,經歷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等發達國家有了新動向,他們提出“再工業化”概念,政策關注點再次轉移到制造業上,這樣會影響全球制造業的產業布局,競爭格局有可能產生重大變化。在這個深度調整當中,各國都非常重視工業制造業,而我們的傳統優勢也在工業,所以我們要保持工業的競爭優勢,就必須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
從內部來看,中國經濟發展主要還是靠工業拉動,近年我們提出一二三產業協同發展,是相對于目前我們農業基礎薄弱、服務業發展不足而言的,所以制造業還有相當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另外,目前我們的工業還是大而不強,生產量很大,但在國際市場中競爭手段比較單一,主要靠價格競爭。隨著國內勞動力、土地、能源和資源等要素成本的快速上升,意味著我們的既有比較優勢在削弱,要形成新的比較優勢,必須發展實體經濟。
我們做大做強實體經濟,應該依靠創新驅動提升價值點,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中國經濟時報:我們倡導要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現在又提出發展實體經濟,這兩者之間的關系應該怎么理解?
馮飛:我們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是相對于第三產業比例偏低而言的。目前服務業在三大產業所占比重偏低的原因是服務業存在比例性缺陷,生產型和生活型服務業的發展不對等,生產型服務業發育不足。發展服務業就是要提高生產型服務業的比重,而生產型服務業和實體經濟緊密關聯,比如現代物流業、金融、商務咨詢等,很多設計、研發的生產型服務業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的。因而,服務業和實體經濟兩者之間并不矛盾,實體經濟是基礎,生產型服務業可以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注重調整結構
中國經濟時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會議提到 “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問題,應該如何看待和理解?
馮飛:目前,企業發展總體上形勢是好的,企業虧損并不是全局性問題,“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主要體現在中小企業和出口加工型企業上。
究其原因,首先是近幾個月外需連續下降,導致中小型出口企業生存困難;二是外需不足導致出口型大企業競爭加劇,中小企業競爭力不強,出現困難;三是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導致,如信貸收緊導致中小企業貸款難;四是產能過剩問題加劇,工業品價格下降明顯。
中央提出,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要正確處理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調整經濟結構和管理通脹預期三者的關系,而結構不合理是我們長期存在的問題,因此我認為解決企業生存困難問題還是要把調整結構放在突出位置,要著眼長遠,而不是簡單地應付當前困難,要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產業升級,同時企業自身要將品牌設計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
中國經濟時報:今年是 “十二五”開局之年,會議認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仍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提出“研究推進環境保護稅改革”。
馮飛:和去年相比,今年節能減排形勢確實比較嚴峻。去年是“十一五”收局之年,地方政府采取了很多措施來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到今年稍微松懈就顯得任務較重。另外,國際市場對于機電和輕紡產品需求下降,而國內對于重化產品的需求持續增加,這種結構問題加重了節能減排形勢。節能減排有三種途徑:結構減排、技術節能減排、制度和管理的減排。過去我們一直主要靠設備大型化的技術性減排完成節能任務,通過結構調整減排則明顯不足,這反映出經濟結構并沒有發生根本性變化,甚至出現了反彈趨勢,在這種背景下,形勢嚴峻也是必然的。
關于環境保護稅的改革,一個方面要“利稅清費”,因為過去采取排污收費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實行污染者付費原則,提高收費標準和污染支付成本。(記者 謝光飛 郭朝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