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應對風險
周世儉:首先,要有一個可行性報告,并交給當地的使領館。使領館對所在國的國情有充分了解,其經商處更是專門為國內經濟、貿易等活動服務。我們的企業可以把可行性報告寄到相關使領館,并當面聽取專家的意見。
其次,走出去的企業一定要有一位有海外工作背景的管理人員,因為在國內經商和在國外經商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除此之外,還要雇用可靠的當地華僑。需要指出的是,雇用當地的律師非常重要,我們的可行性報告也是要讓他們看的。而且,一些國家如美國的法庭,只認在本國注冊的律師。同時,要建立一支懂管理、懂技術、懂外語、熟悉外國法律和制度的團隊。
最后,要熟悉所在地的經濟制度、社會治安情況,并尊重當地風土人情和民族習慣。在穆斯林國家,我們一定要嚴格遵守民族習慣,特別是在吃肉、喝酒、送禮等問題上。另外,還要處理好各方面的利益關系。例如,在一些穆斯林國家,要處理好與當地長老和軍閥的關系。
總之,中國企業走出去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單單是一個經濟問題,它還包含政治、人文、安全等問題。國家也要推行經濟外交,有力有效地保障我國海外企業的利益和人員安全。
陶堅:企業應對海外風險,可從以下三點入手:自助、互助和公助。
首先是自助。最重要的是知己知彼。走出去的企業要在技術、管理、資金、市場等某一方面擁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同時,對東道國的政治穩定性、法律、稅收政策和文化習慣等做周密考察和風險評估。
自助的第二個方面就是企業自律,要在當地樹立誠信品牌的形象。除了遵紀守法、保證產品和服務的品質外,很多跨國公司都通過為東道國培養人才、擴大就業、為公益事業和環境保護做貢獻等,在當地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中國企業也有不少成功的經驗,例如在蘇丹經營的中國石油企業為當地修路、蓋學校和醫院等,給當地民眾留下很好的印象。
其次是互助。在我國,日商、韓商等都形成了一定的區域分布和企業集群,有利于發揮群聚效應,相互協作,合理配置產業生產鏈,提高競爭力和企業存續率。我國企業走出去已有10年,應該開始向中資企業集群這一方向努力了。大企業之間可實行強強聯合,優勢互補;中小企業與大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享資源和信息,降低風險。
最后是公助。我國各級政府在融資政策、財政支持、稅收優惠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和支持有比較優勢的各種所有制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企業若不好好利用是非?上У摹纳虅詹康揭恍┑胤降慕涃Q部門,在為企業走出去服務方面都很有特色和成效,例如江蘇、山東、浙江等省都建立了境外投資服務體系,為本省企業拓寬對外經濟合作的渠道,這些可靠的官方渠道也要充分利用。
在海外,我駐外使領館、境外中資企業商會等的一線作用是不可替代的。還有就是中介組織和行業組織要加強信息服務和投資促進,為企業走出去提供更有針對性、更具體的幫助。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在海外設立了77個辦事處,為日本企業在海外開展業務提供詳細周到的信息和咨詢服務,效果顯著,其經驗值得借鑒和學習。▲
(本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歡迎讀者參與討論,電子信箱:tg@chinadaily.com.cn)
來源:《環球時報》 ( 2006-06-21 第1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