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年,在一些西方國家中,每當大選將臨之際,中國話題往往成為政治家競選中的一張牌,這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社會現象。
以美國為例,近十幾年來,每臨大選,在野的政治家就打出“中國牌”,攻擊在朝的政治家,幾成慣例。克林頓競選時攻擊老布什對中國“縱容”,小布什競選時則攻擊克林頓對華“軟弱”,現在,又輪到希拉里大談要對中國“強硬”了。布什“父子檔”和克林頓“夫妻檔”之間16年來的政治攻防如出一轍,讓人感到有趣。
希拉里是時下最炙手可熱的新聞人物,在此不妨引用她的一些言論。希拉里在舊金山回答提問時,首次詳細闡述了她的中國政策。她說,美中關系十分重要,“我堅信美國應和中國持續保持接觸”。她說,“我相信中國已是全球的領袖之一”,為此中國必須肩負更多的責任,比如在切實執行貿易協議、保障知識產權等議題上遵守國際規則。她說,她的自傳在中國發行時就飽受盜版之苦。并且,她在紐約選區的一些選民因為丟失了許多制造業工作向她抱怨和投訴,并質問:“為什么不能對中國采取強硬行動呢?”希拉里聲稱:“現在已經到了美國對中國強硬的時候了。”
有人認為,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的一個主題將是“經濟民粹主義,它反映出美國人對經濟,以及對美國下一代的未來,正被賣給像中國這樣的新興大國的總體憂慮”。這一背景正是希拉里打“中國牌”的原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世界的生產格局和利益格局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世界各國在不同領域出現了不同的反彈。經濟“民粹主義”或經濟“民族主義”就是這種反彈的一個象征。這一現象在西方國家和世界各國均有發生,是觀察未來世界發展的切入點之一。
在美國大選中,在野政治家拿中國說事,攻擊在朝政治家,這種慣例式行為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觀察美國政治的切入點。中國有句俗語:“當家不鬧事”。在朝的政治家就是當家的政治家,他必須面對復雜的國際關系、各種內外的利益關聯和沖突,必須較為現實地面對和解決問題。因此,打“中國牌”的美國政治家一旦上臺,其對華政策就有一種漸趨現實、理性的變化。與之相反,在野的政治家第一要務是上臺,奪取民心,他們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色彩會比較濃烈,不惜煽情、唱高調,直接調動選民微妙的情緒變化。
法國大選則是“中國話題”的另一案例。法國總統大選將于本月舉行,眼下已經進入白熱化狀態。三位候選人競相出招,其中三號候選人貝魯在一次集會上意外放言要“抵制北京奧運會”。
對于貝魯如此離譜的這番話,法國政府分析家認為,“不必太當真”,因為他說這番話可能是出于“競選政治的需要”。在此次法國總統大選中,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是“中國色彩”:在民調中微弱領先的人民運動聯盟總統候選人薩爾科齊別出心裁,在其競選網站上率先推出了中文視頻節目,創了法國政治史紀錄;社會黨領導人、總統候選人羅雅爾年初訪問中國,她參觀北京八達嶺長城的照片,以及她所引用的中國名言“不到長城非好漢”,一時傳遍全法國。媒體分析,當前中國經濟的“世界明星”效應,以及法國民眾對“中國和平發展”的關注,不失為法國各黨派在大選期間著重考量的因素之一。
在法國大選中,兩位領先的政治家從正面打“中國牌”,這同法國的國家地位、社會結構、文化理念有關。第三位候選人別無選擇,只好劍走偏鋒,從負面打“中國牌”。
中國為什么會成為西方國家大選中的話題?這其實是中國國際影響力提升的一種表現。在某種意義上,國際關系和人際關系有相似之處。“不為人嫉是庸才”,不論被人說好或是說壞,被人說就彰顯了一種存在,一種影響力。
在當今世界,一個突出的現象是后來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和地區相繼登上世界經濟舞臺,發展中國家開始掌握工業化的力量。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當中國開始走上這條工業化道路時,意味著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也意味著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主導世界工業化進程的狀況開始發生改變。這種改變在西方國家會產生若干文化上和心理上的不適應,這也是“中國話題”近年來格外突出的一個原因。
對西方國家而言,要順應世界的變化,恐怕要有觀念上的變化。其一,要認識到,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是全球公平正義的一種體現,對之應持積極的態度;其二,文化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一樣,都是必須加以尊重和保護的。人類的社會生態和自然生態一樣,均有賴于多樣性的存在。“西方文化中心論”的思想和情感是一種有待克服的狹隘文化觀;其三,在人際社會中,“憎人富嫌人貧”是一種有些可悲的人性弱點,在國際社會中,也需要克服相似的心理。對其他人,對其他國家,都應有一種樂觀其成的態度,這對于降低人類社會發展的內耗大有好處。(來源:環球人物周刊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