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視中國告別高增長周期的現實
基于此,筆者認為,中國經濟從去年以來連續6個季度的下滑絕非短期現象,更非歐債等外部因素導致的結果,而是中國經濟發展30多年來真正的轉折點的到來,依靠投資、依靠出口、依靠低附加值的制造業、依靠房地產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這點認識非常重要,如果不承認中國經濟已經告別高速增長,如果認為中國經濟的下滑是由于國際經濟環境的影響,則管理層會忽視這個基本事實而再次拿出短期的穩增長的舉措,再一次通過投資來穩定經濟增速,而這很顯然并不能解決中國經濟面臨的真正問題。產能過剩的問題,中小企業的生存問題,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政府權力過大的問題,壟斷的問題,產業升級的問題,等等,都不可能靠再一次的政府投資來拉動,更不可能靠貨幣政策的再一次放水來解決。
筆者注意到,溫家寶總理在前段時間在江蘇等地考察時,除了強調穩投資之外,也特別強調,要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把穩定投資與實施國家中長期發展規劃結合起來,與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結合起來,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結合起來,與調整經濟結構、淘汰落后產能結合起來,努力實現速度、結構和效益的統一,為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筆者對此深為贊同并一直認為,四年前大規模的刺激計劃已經證明,不進行深層改革和結構調整的任何穩增長措施只能見效于一時,在政策的藥效消耗殆盡之后,沒有抓住時機進行調整的整體經濟將再次陷入低迷,并且由于貽誤調整的時機而讓問題更加嚴重。
有論調總是認為,結構調整的問題,轉型的問題,必須在發展中來解決,必須在保持一定經濟增速中來解決,筆者對此并不反對,但保持一定經濟增速并不等于必須保持高速度,更不意味著不顧現實規律讓經濟增速超越潛在的增長率。事實證明,一旦政府強調經濟增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以及轉變發展方式根本無從提起。通過放松貨幣和政府投資來解決中國經濟目前的問題,我個人一直認為這是一起“醫療事故”。對于時下的中國經濟而言,真正的解決危機之道仍然是,提升對經濟減速的寬容度,下決心淘汰落后產能,小決心減輕企業負擔,為經濟轉型提供良好的環境。如果在當前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不下決心加大減稅的力度為企業減負,不下決心調整市場與政府的關系為民間投資營造更大的生存空間,接棒政府投資,不下決心通過激勵機制支持企業通過結構調整進行產業升級,不下決心調整收入分配增強居民的消費能力,而僅僅寄希望于貨幣的放松刺激短期的增長,除了換得短期漂亮而虛幻的有毒數字之外,恐怕只會再次貽誤轉型的時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博士 馬光遠 編輯:陳笛)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