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 :“將帥一心”立制度 “根、本”模式闖綠茵
上海足壇一直是國內足壇的風云之地。在徐根寶帶領上海東亞隊提前沖超后,上海足壇今后或許會擁有三支中超球隊。
然而,目前正在征戰中超的兩支球隊,上海申花雖招招豪擲千金、處處引人注目,卻褒貶不一讓無數球迷“愛之深、恨之切”;而游走上海足壇之外多年的上海申鑫雖然低調回到故土,卻終因實力與財力皆遜,目前聯賽積分排名倒數第二、下賽季中超之位岌岌可危。正因如此,徐根寶蟄伏十二載帶領一支沒有大牌外援、沒有風光球星的青年軍成功沖超,讓球迷們頓感振奮又心酸。
在位于上海崇明島的根寶足球基地,徐根寶不愿意過多評論申花和申鑫的表現,他只是認真地告訴記者:自己會如何管理球隊和球員?會以何種模式來發展足球?中國足球的未來又該從何處著力?
立人:“將帥一心”才能眾志成城
“好的球隊必須有很強的凝聚力,只有‘將帥’和,才有凝聚力。這其中,‘帥’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談起如何帶出一支青年軍一路從中乙聯賽殺入中超,徐根寶頗有心得,“作為一名主帥,你一定要有能力把球隊捏在一起,使得球員戒掉嬌氣和脾氣,放下架子,踏踏實實把球踢好。”
徐根寶說,要管好別人,先管好自己,勝不驕敗不餒。“雖然現在我們打進了中超,但是我一直告誡自己,不能驕傲。我曾經驕傲過,主要表現在工作上太自信、盲目自信,把困難想簡單了。”他說,那時候自己嘗到了苦頭,也明白了,一支球隊每次走上一個新的臺階時,都是最危險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把工作做細、做扎實。”
都說徐指導以嚴著稱,信奉“嚴師出高徒”,而他自己卻說,自己是“胡蘿卜加大棒”一起上的。“第一就是要端正他們的思想,告訴他們訓練是為自己練的,沖超也是為了自己的前途。我一方面不斷去激勵他們,帶著他們不斷往前走,讓他們有信心,有希望;另一方面,我把他們訓練得很苦,去磨他們的意志品質,讓他們靠自己的毅力去堅持,去學會自己戰勝自己。”
光嘴上說說,可能轉頭就忘了,要堅持“將帥一心”,還得立下規矩,徐根寶于是征求大家的意見,制定了明確的球隊獎懲制度。
“獎或罰、表現好和壞,決不能憑自己的喜好來。在東亞,工資和本事掛鉤、獎金和表現掛鉤,不能打擊他們的積極性,也不能讓青年球員變成暴發戶。”徐根寶介紹說,他在隊中實行的是類似于企業“基本工資+績效工資”的薪資模式,讓青年球員們對自己有個清醒的認識。
“錢拿多了,尾巴就收不住了。所以我說,中國足球允許有球星,但不允許搞特殊。誰要耍大牌,我就把他‘關’掉。”對于自己嚴格的管理,徐根寶頗為得意。
立隊:沒有“根寶模式”、只有“根、本”模式
足球應該遵照什么樣的模式?一支隊伍應該形成什么樣的風格?
徐根寶總結了兩個字:根、本。“別人說我把一幫娃娃帶成這樣,是一套‘根寶模式’,其實我想了想,我搞的是‘根、本模式’。”他說,“培養青少年球員就是‘根’,爭取聯賽更高的平臺就是‘本’。”
在徐根寶看來,“‘根’就是發現足球‘苗子’,我從各個地方挖掘出來,一點一點地培養,沒有了這個‘根’,其他一切都是空談。我來崇明,建足球基地,把這些‘苗子’帶起來,就是要扎好這個‘根’。”徐根寶說,“‘搶逼圍、接傳轉’,這些技術、意識和風格,也要教給他們,這些是我的‘根’要汲取的養分,要明白足球不是瞎踢亂踢。”
“但是光有‘根’是不行的,因為你要解決輸送、展示的問題。到了2006年,我開始有了‘本’,這個‘本’就是平臺,就是舞臺。我的成功就是因為有了一個‘根’和‘本’,既有青少年又有平臺,給球員鍛煉,成才了就會有人來買,拿到錢再去培養下一批,再給他們開創新的平臺,循環往復。”徐根寶呷一口茶,頗有些意味深長。
他說,一個好的俱樂部,既源于風格之路、重視提高球員的足球訓練水平,也需要遵循俱樂部發展之“路”,即有平臺,有規則,按勞分配。或許,這便是徐根寶所要打造的“中國曼聯”的框架藍圖,而事實至少證明了,在金元足球盛行一時的中國職業足球圈里,徐根寶的“根、本”模式獨樹一幟,也初見成效。
立足:中國足球再不可“舍本逐末”
即使一時沖超成功有些樂在其中,但徐根寶始終沒忘記自己所處的大環境:中國足球。
“眼下的中國足球,我感覺是在‘舍本逐末’。”徐根寶快言快語,“現在我們的‘根’不行,不重視青少年足球的培養,所以青少年足球水平不高。因此到了‘本’,也就是中超聯賽,就要花大價錢去買外援,可是買了外援,對你本土球員的提高又能有多少呢?”
他說,自己一直有這樣的觀點,上海要有一支最強的隊伍,而且它最好是以國內球員為主的,不是只靠買幾個好的外援,“就像日本、韓國那樣,人家也買外援,但人家最終是以國內球員為主,而且國家隊的水平穩步上升。”
對于中國足球,徐根寶雖然嘆息,卻也留有期待。“中國足球的大環境,對身處其中的每一支球隊都很重要。這個大環境好,制度健全,才能激發大家更好地去踢球。我們就需要去打造這樣的大環境,這需要所有足球圈的人,真正以搞好足球為目標。”
他甚至還說,自己搞足球學校,也只是探索年輕球員培養的一種道路,類似于廣州恒大的足球學校、大連萬達送青少年球員到國外培養等等不同的道路,都是非常好的探索。
“關鍵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為中國足球去做事情,這是好的。做總歸比不做好,至于將來做成什么樣,我只想說兩個字,就是‘堅持’。我們只有在‘根’上多下點力氣,將來才可能在外援上少花一點成本。”
“沒有家長愿意讓孩子踢球?”徐根寶有些夸張地笑起來,“這不怪任何人。想想上世紀90年代吧,那會兒甲A聯賽多火,來踢球的孩子源源不斷。為什么?因為看得到希望。”
來源:新華網(記者 朱翃 羅爭光) 編輯:寧波